竹山縣有古八景,其一曰“金華劍跡”,其詩云 “得勝鋪塘一石嶺,孑孑獨立似劍挺。一泓清溪淙淙流,若仙女訴衷情。”這首詩指的就是竹山縣得勝鎮(zhèn)金蓮洞,此地風(fēng)景奇秀,傳說眾多。
■文、圖/記者 蔣輝
山洞處于懸崖峭壁之間
金蓮洞位于秦古鎮(zhèn)西北和得勝鎮(zhèn)交界的山谷里。歷史上,這里曾是秦古和得勝往來的一條要道,其山勢陡峭,多懸崖峭壁,水流湍急,多急流險灘。
古人在峭壁上鑿石開道,攀援而上,實在攀登不上的地方,鑿石開洞,躬腰側(cè)身而過。又在河灘上搭滾木,結(jié)索拴牢,走在上面搖搖晃晃,膽小的游人驚呼爬行,而當(dāng)?shù)厝私〔饺顼w,走后木橋還蕩漾許久,別具一番特色。
刀砍斧削似的山崖上長滿灌木,濃郁的植被像給這些深青色的山崖蓋上了一層綠毯。河水清澈透明,潭水幽深碧綠,河谷曲曲折折,變化豐富。
當(dāng)你漫步金蓮洞,享受綺麗風(fēng)景的時候,你會看到一片刀切般的山崖上有一個大山洞。手腳并用,扯著山藤,小心爬上去,就到了山洞前的一塊平地上。這塊平地七八十平方米大小,上面有斷磚殘瓦,后面有一個開闊的半孤形山洞,下面是一汪幽深的碧潭。這些斷磚殘瓦曾是一個依山而建的山莊殘留下來的。
金蓮洞坐東朝西,南與秦古鎮(zhèn)姚家河接界,北迎文峪河。洞呈坎巖屋之狀,不淋雨水的洞內(nèi)面積為百余平方米,洞內(nèi)外曾有大小不等的房屋建筑48間。
洞處懸崖絕壁之間,下有深潭急流,舟船不通,只能泅渡。東西碉堡只需一兵一杵把守,進攻者就難越雷池半步,即使東西碉堡失守,撤掉天橋,任誰也不能成群攀巖。若有攀巖者,只需用石頭塊往下砸,進攻者也無法攀登上去。
袁氏族人重金打造世外桃源
金蓮洞的南巖腰部,地勢險要,以巖就勢,架天橋、云梯多處,非登梯渡橋不可入洞。相傳該洞曾是明朝白蓮教傳教之秘所,清末被當(dāng)?shù)卦沾笞遒徺I。
袁氏家族購得金蓮洞后,花費重金修建,因地制宜,形成洞中多個景點:羊圈春云、龍?zhí)肚锼⒊情T桂月、洞口松風(fēng)、滴巖瀑布、巖頭晴雨、轎頂流霞。
清朝同治年間,得勝鋪貢生肖畹香留有贊美金蓮洞的詩篇,足以證明袁氏家族在金蓮洞里所花費的工夫與銀兩——把金蓮洞建成亭臺樓閣式的小城堡。從洞東門向南行百步,登石階多級,即進入“月城”。
該城用巨石壘砌成半圓形石壁,形似新月,故名月城,也即“城門桂月”景點。入月城,再行數(shù)十步,登一長梯,則上“天橋”。天橋架在懸崖上,鋪排長而寬的木板做橋面,豎木欄桿以護行人,防失足深淵。該橋險要,可謂一夫當(dāng)關(guān),萬夫莫開。
天橋后,有門樓,門聯(lián)曰:“小立橫橋,此地誰能捷足;大觀世界,前途我亦留心。”過門樓,又有長梯,方是正式入洞處。大門橫額書有四字:消夏書房。門聯(lián)是“得高歌處且高歌,澹泊能甘,誰識此中名士;遇飲酒時須飲酒,俗狂不羈,我為化外愚民”。
總之,金蓮洞屬于袁氏族人以后,層樓重疊,曲徑通幽,隙地種有花木果樹,梅花、蘭草、芭蕉不一而足,內(nèi)外合璧成典雅的洞天福地。袁氏族人常居住其內(nèi),琴棋書畫,吟詩煮茗,飲酒捕魚,自稱為世外桃源。
土匪來襲十八女子投潭
遺憾的是,這一世外桃源在1931年農(nóng)歷七月二十一被人攻破摧毀。金蓮洞是誰人攻破,有兩說。一說是得勝本地與袁姓為敵的仇家——劣紳朱式維聯(lián)絡(luò)流氓地痞,合力攻破;一說是鄂西北邊陲的土匪牛育春(綽號“牛剃頭”)的部隊攻破的。
這兩說的攻破方法是一致的,即在幾次正面攻打都無果的情況下佯裝敗走,卻在夜晚殺個回馬槍,攜帶鐵鉤等工具攀爬入洞,使袁姓族人措手不及。
在金蓮洞袁氏滿門被滅的過程中,袁氏族長袁壽卿把洞中的年輕婦女集于巖邊,曉以利害,強令跳巖。袁壽卿將自己年僅九歲的女兒一掌推于巖下,其余17人紛紛自跳。有一婦女約伴藏于廁內(nèi),兩個剛滿周歲的嬰兒啼哭,其母將嬰兒憋死,此次共死20人。
土匪除擄走洞中大量財物彈藥外,并將袁璜卿、袁撥貢等五人綁票押往竹溪,勒索贖身錢。袁氏族人交銀元240封,共24000元,方放其人。
土匪殺人越貨后,索性將山洞炸毀。從此洞毀人散,袁氏在得勝漸漸式微。但是,袁姓族人所做的建橋等公益事業(yè),當(dāng)?shù)匕傩罩两癫煌?,并將其篆刻于石碑之上?nbsp;



